特色产业显神通 脱贫攻坚辟新路

2017年06月01日 00:00:00tz81浏览量:488次

产业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黔南州,各地依据当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带领贫困群众奋力脱贫攻坚。

在都匀,贫困群众活跃在茶叶基地、茶企业、茶旅等各个环节,他们依靠毛尖茶,逐步过上好日子;在贵定,四季花谷的一片“花海”和沿山镇的漫山遍野的刺梨“花海”托起了贫困群众致富的希望;在长顺,代化镇的蔬菜基地让村民就近就业;在惠水,芦山镇中药材扶贫产业园,白芨、皂角、岩黄连等中草药正在书写扶贫“大文章”。

本期周刊,我们一起分享黔南州各地发展特色产业各显神通走出脱贫攻坚新路的故事。

都匀市

“四大推手”助茶业

5月22日,记者走进位于都匀市绿茵湖产业园区的贵天下茶叶公司生产车间,一股茶香扑鼻而来。在这里,嫩嫩的茶青经过一系列加工,变成了包装精美的红茶、绿茶。

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公司主要以茶园种植和培育、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为经营重点。目前,公司拥有核心茶园基地2000亩、茶叶生产加工基地8252平方米,有年设计生产能力300吨的都匀毛尖茶自动化生产线两条、年设计生产能力100吨的红茶和乌龙茶自动化生产线各一条,每年可精制拼配包装茶叶1000吨。

如何做强茶企业,做大茶产业,进而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都匀市市长邓忠学说,该市有“四大推手”:第一大推手,强加工。通过改造提升红、绿茶生产线,扩大生产能力,使年生产能力达到800吨,解决都匀毛尖茶2.5万亩茶叶鲜叶加工;第二大推手,创品牌。通过产品研发创新,参加国内茶博会展评,公司获得了“陆羽金芽奖”“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等8项奖励;第三大推手,闯市场。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开设品牌专卖店及形象店,入驻全国各地商场、超市2526家;第四大推手,助扶贫。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茶园1.8万亩、辐射带动茶农1800户(其中贫困户560户),户均增收6000元。

在都匀毛尖核心产区毛尖镇,成片的茶园随着茫茫云雾,呈现着远近不同、深浅不一的绿色。茶园里,十几名背着小背篓的茶农,唱着山歌,指尖飞快地采着茶。

毛尖镇双堡村的40岁村民罗天芝靠种茶、采茶,她家的年收入在8万元以上。她笑着说:“我们脱贫致富就靠这些茶叶啦。”

该镇茶叶扶贫产业园的毛尖茶种植面积11.7万亩,茶产业从业人员7800余人,401户贫困户通过“特惠贷”贷款2005万元投资茶产业,户均增收3000元。

该镇负责人介绍,目前,毛尖镇走“基地+企业+旅游”的路子,延长产业链,让贫困群众参与茶叶种植、采摘、加工、销售、茶旅观光等环节,多渠道就业增收。

通过农户参与,龙头企业带动电商、微商等销售平台等方式,都匀市茶叶年销售额达2.5亿元以上,每年出口到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土耳其等地的茶叶销量约280吨。

◥中药材产业园一角。

都匀市毛尖镇,布依族群众采茶忙。

长顺县

蔬菜进城脱贫快

5月16日,长顺县代化镇打傍村蔬菜基地里,成片大棚里绿油油的蔬菜长势正好,三三两两身着红色工作服的村民正在劳作。

40岁的罗和意正与村里的姐妹们细心打理嫩绿的西红柿苗,她告诉记者:“我以前在上海、北京、贵阳等地打工,一个月4000来块钱,除去生活开销,一年到头口袋里也攒不下多少钱。”

今年,基地大棚盖好后,罗和意不出去打工了,她在家门口上了班。她说,“一个月有2400多元的收入,但能照顾年老的父母和两个上学的儿女,家里开支也比在外打工减少了,加上老公的收入,一年下来也能挣不少钱。”

蔬菜基地总投资2.8亿元,规划面积2000亩。目前,已启动建设1000亩,涉及打傍、大塘等14个村民组413户1858人,其中贫困户156户679人。该基地规划建设智能育苗大棚1万平方米、连体生产大棚24万平方米,配套修建生产道、灌溉管网、排洪沟渠、提灌站、电网、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

基地主要生产绿色生态蔬菜,瞄准贵阳蔬菜需求市场,并辐射带动全县2万亩贵阳保供蔬菜基地建设,按照品种和数量实行订单生产,直接从生产大棚到贵阳惠民生鲜超市,减少中间环节,平抑贵阳蔬菜价格,确保贵阳蔬菜供应。

蔬菜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进了长顺县宏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按照国内外的高新技术和台湾精致农业发展模式,计划用两年时间,建成集蔬菜种植、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品种植实验示范、集约化育苗、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建成西南片区蔬菜集散中心和一流的高端山地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同时,蔬菜基地按照“租金保底、劳动务工、入股分红、培训孵化”四种方式促进贫困户增收。

惠水县

中药材做大“文章”

5月18日,记者走进惠水县芦山镇中药材扶贫产业园区,放眼望去,四周的山头上种满了白芨、皂角等中草药。

在园区岩黄莲种植大棚里,64岁的芦山镇滩绕村村民罗兴良正拿着剪刀仔细地修建岩黄莲。他笑着告诉记者:“我在这里上班已经4年了,我们村还有十多个年纪和我差不多的村民在这里上班,主要负责药材栽种和日常维护,平均每个月每人能拿到2000多块钱的工资。”

说起这个在家门口就能上班的工作,罗兴良很开心。他没想到的是,基地还免费送给他20亩的皂角刺树苗。“现在都已经种好了,细心管理几年后就能有收入了。”

芦山镇省级中药材扶贫产业园区创办于2013年,是惠水县“22111”产业扶贫工程的重点项目,规划种植面积6.8万亩。目前,园区已引进8家企业、组建了3个合作社,共投入1.51亿元,建成200万株的岩黄连育苗育种基地,连片种植皂角刺、何首乌等中药材基地1.2万亩,初步形成了“一园八区”的产业发展格局。

如何把小药材做成扶贫大“文章”?该镇负责人介绍,园区采取“三变”的方式,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提升了贫困户的资产性收益,实现了贫困户向园区股东、种药能手、产业工人的身份转变。

股份联结,让贫困户变成园区股东。园区核心区内5个村集体、1004户农民(其中贫困户157户565人)承包的1.2万亩荒山荒坡,以每亩5000元作为生产资料入股,占股40%(其中村集体10%,农户30%)。前两年幼苗抚育期按每亩30元进行固定分红,进入第三年盛产期后,按产值10%的固定利润率进行分红。以皂角刺套种何首乌为例,亩产值达24000元,每亩分红720元,入股农户户均分红达7900元,每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也将超过50万元。

订单联结,让贫困户变成种植能手。整合财政项目资金创办了1000亩的移民中药材种植基地,委托企业规范化种植皂角刺并套种其他中药材,按照户均5亩交由安置点搬迁户进行管护,由企业以协议价收购,今年户均收入可达13600元。同时,委托企业统一育苗育种,按每户100钵发放给搬迁户自行抚育,企业以每钵30元的均价负责收购,一年两季可增收6000元以上。

劳务联结,让贫困户变成产业工人。园区用工需求量大,可容纳入住该镇安置点的搬迁户及周边响水、小石两个贫困村的贫困群众就业。2016年进入园区务工人员120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300余人,每月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500元。

如今,园区满山苍翠,小小的中药材正在书写脱贫大“文章”。

都匀经济开发区

影视基地就业忙

5月23日,记者走进都匀经济开发区梦都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映入眼帘的是具有汉唐风格的仿古建筑——庄严大气的未央宫、威严的宣室殿、神圣的祭坛、气派的将军府等。

该创意园是都匀经济开发区打造的集影视剧创作摄制、文化旅游创意互动、古装饰品制作租赁、休闲观光、度假旅游和文化旅游产业扶贫为一体的全影视产业项目。项目规划面积2300亩,总投资60亿元,分三期打造,分别为一期秦汉城,二期唐宋城,三期影视文化孵化园。

目前建设的秦汉城,主题为“梦回长安”,预计投资6亿元人民币,规划占地面积900亩,建成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由6个区域230栋建筑组成,建有未央宫、宣室殿、祭坛、将军府、王侯府、公主府、民宅街市等景区,建成后的未央宫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单体仿古建筑。目前,项目已基本建成,已签约《霍去病》《凰权·天下》《斗破苍穹》等4部影视剧,还有10余部即将签约。项目全部建成后,日均可接待游客10万人次、20个剧组同时拍摄。

在项目建设中,都匀经济开发区将项目建设及运营与精准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将其作为“文化旅游+扶贫”示范点,大力实施就业扶贫,目前已吸纳343名贫困人口入园从事建筑、保安、保洁、群众演员等工作,人均月收入达2000元,有力助推了贫困户脱贫步伐。

在该园基础上,都匀经济开发区结合建成和在建的茶博园毛尖小镇、巨升影视基地、都匀·国际足球小镇、绕人谷旅游景区、“万马归槽”国家农业公园、清水江湿地公园、农业种植大棚光伏发电等文旅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开发就业岗位,引导安排1108名贫困人口发展服务业和就近就业。这批项目建成后,预计可以在旅游服务管理、保安、保洁、群众演员、园区维修维护、道具搬运以及商业服务等方面提供2万多个就业岗位,除了解决区内贫困户就业,还可吸纳州内县市贫困人口就近务工,共同脱贫。其中,“万马归槽”国家农业公园就可引导300余户贫困户通过种植兰花实现脱贫,农业种植大棚光伏发电项目能全部覆盖区内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秦汉城可提供4000个以上的就业岗位。

游客在贵定县沿山镇刺梨基地游玩。

贵定县

农旅花开结硕果

5月19日,记者走进贵定四季花谷,成片花开、姹紫嫣红,让这里成了一片漂亮的花海。

四季花谷旅游扶贫产业基地位于贵定“金海雪山”景区,占地1500亩,总投资5亿元,是以花卉观赏、传承非物遗产和职业教育为主题,集游玩、体验、教育、娱乐、购物、休闲、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度假新景区。

“靠着景区,我在这里找到了工作,挣到了钱,过上了好日子。”景区导游谢宁笑着告诉记者。

贵定县把该旅游项目作为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突破口,采取“企业+基地+农户(贫困户)+观光体验旅游”模式,推动旅游扶贫、精准脱贫。

该产业园以花卉观光产业为主导,带动旅游休闲及当地农家乐、民宿、特色客栈和旅游农特产品、旅游商品的全面发展。开园以来,带动周边贫困户开设农家乐25家、特色小吃摊点53个、零售店面16家,带动873人脱贫。产业园二期工程(匠人小镇)建成后,将创造直接就业岗位近1000个,带动就业5000余人。

园区负责人杨橙介绍,园区长期聘用工人320人、临时工100余人,80%是当地村民,其中贫困人口189人,以周边村寨40至50岁困难就业人员女性群体为主,主要从事园林花工、保洁员、餐厅服务员等工种,就业人员平均月工资2870元。

同样,在沿山镇大坳刺梨种植基地,漫山遍野的紫色刺梨花海,也是当地群众致富的希望。

该基地是贵定县集生产、加工、销售、研发、推广于一体的脱贫攻坚示范点之一,基地建设规模1万亩,累计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搭桥山王果、敏子食品、高原食品等刺梨加工企业扩大销售,并依托贵州天泷刺梨港综合体产业园为外销窗口,是贵定县刺梨产业扶贫的缩影之一。

正在基地里忙活的村民李朝友告诉记者,等到秋天,金黄的刺梨果挂满枝头,基地里的几家工厂就会特别忙,自己每个月的打工收入也会水涨船高。

当地采取“基地+公司+农户+加工+销售”经营模式,流转土地直接带动130户贫困户490人受益,户均年增收800元。同时,基地每年还优先聘用当地贫困人口共计8000余人次参与刺梨基地务工增收致富,变“上山”为“上班”。

目前,该县已种植刺梨13万亩,建有刺梨种植专业村10个。2017年全县刺梨挂果面积将达5万亩,预计可采收刺梨鲜果4万吨,鲜果销售收入2.4亿元以上。2016年仅刺梨鲜果销售就帮助全县16870户刺梨种植户实现户均增收7113元、人均增收1872元。

展开

招商动态